正确认识骨髓抑制及其他常见肿瘤化疗毒副反应

来源:肿瘤资讯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其中以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其次是血小板减少,严重时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严重骨髓抑制时可合并感染、出血,重者致命 。因此,正确认识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并掌握规范的临床防治方法十分重要。2017年10月20日由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江苏省肿瘤医院主办的系列活动“江苏省肿瘤化疗骨髓抑制规范化治疗培训班”第一站在南京召开。

大会由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江苏省免疫学会区域与移植免疫分会肿瘤诊治多学科协作学组沈波组长主持,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陆建伟教授代表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冯继锋院长到场并致辞,强调了在肿瘤的治疗中规范化的重要性和举办此类规范化治疗培训班的意义。

骨髓生长因子指南和共识解读(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剑秋教授)

化疗后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对红细胞的影响较小。由于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生长快速的细胞特别是骨髓造血细胞有杀灭作用,从而出现骨髓抑制。常见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特点见下图。

化疗后粒细胞变化特点为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化疗后血小板变化特点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化疗后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中性粒细胞下降易致感染,与其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致死率高达14%,在实体瘤中死亡率是8.0%,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或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本身,却可能由于感染致命。因此要重视预防,关注骨髓抑制高风险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规范化处理与预防(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后最重要的毒副反应 ,是临床化疗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 。NCCN指南粒缺伴发热(FN)的定义:单次体温:口表≥38.3℃或≥38.0℃持续1h以上,且ANC(中性粒细胞计数)20%:预防性使用,发生FN风险10%~20%:评估患者其他风险因素后考虑使用;而次级预防建议,对先前化疗周期进行评估,如果前一周期患者发生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则下一周期预防性使用G-CSF。另外,沈波教授指出高龄(尤其是65岁以上)是发生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重要风险因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研发历程见下图。

短效G-CSF因分子量小,在外周血循环中大部分未达到骨髓就由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药物利用率低。而长效G-CSF分子量大,并且遇水膨胀,肾脏清除减少,主要经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从而实现了血药浓度的自我调节。长效G-CSF一次注射,药效持续12天,每个化疗周期只需注射一次。长效G-CSF较短效在降低FN发生率、支持多周期化疗、证化疗足剂量、足疗程完成、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病床周转率等方面有优势。预防性使用G-CSF有助于克服化疗相关的骨髓毒性问题,国外已成主流;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应用安全、有效、更加方便。

FN治疗后评估及后续处理见下图。

肿瘤化疗诱导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解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朝霞教授)

人体内源性TPO70%来源于肝脏、30%为肾脏 ,血小板数量增加后TPO生成数量相应减少、反之血小板数量减少后TPO生成数量增加,即所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从巨核细胞形成到成熟血小板的释放需要约5-8天,TPO全程作用于从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巨核系祖细胞-幼稚巨核细胞-成熟巨核细胞-血小板的全过程  。

化疗诱导血小板减少(CIT)定义为抗肿瘤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100×109/L。CIT的机制:单纯化疗-化疗导致巨核细胞系凋亡,放化疗联合-除化疗因素外,还要考虑放射造成造血干细胞的凋亡、分化异常、老化、造血微环境的损伤。不同化疗发生CIT的机制各不相同,作用在血小板生成和凋亡的不同环节,前期发生I/II度CIT,后续出现III/IV度CIT比率高。临床患者出现CIT后,常导致化疗延迟7天以上、化疗减量、需住院治疗的出血住院、输注血小板和化疗终止。

CIT治疗总体目的为降低临床风险,保障化疗按时足量进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体治疗目的(5个避免):避免血小板计量最低值小于50,000/µL、避免血小板输注、避免出血事件、避免化疗剂量减少、避免化疗延迟。CIT处理流程见下图。

最后王朝霞教授总结为TPO全过程作用于血小板的生成,早期发生轻度CIT需要加以关注,避免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CIT的诊断需要明确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具体原因,TPO能有效降低实体肿瘤放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对于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推荐二级预防方案,以保证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管理(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郭仁宏教授)

肿瘤相关性贫血(CRA)是肿瘤患者在其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贫血。肿瘤患者发生贫血,除了肿瘤的消耗、衰竭、出血以及治疗等因素外,血液学因素中除RBC与EPO等因素,铁代谢障碍也是一重要因素。

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高,欧洲癌症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3.7%。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贫血率的范围在30-90%之间,与肿瘤疾病自身严重程度及化疗毒性程度相关。贫血对肿瘤患者全身的影响巨大:可促进肿瘤进展,降低生活质量,化疗的耐受性降低,推迟化疗疗程,化疗后更多地输血。肿瘤相关性贫血处理原则。

总之,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高,治疗率低,应引起临床重视,EPO治疗CRA患者耐受性好,减少患者输血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不影响患者预后。

严重骨髓抑制淋巴瘤病例分享讨论(江苏省肿瘤医院汤唯艳教授)

男性,55岁,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给予NORDICA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出现IV度粒缺,给予长效G-CSF处理后仍IV度粒缺,并贫血(Hb65g/L)及III度CIT,具体治疗过程见下图。

与会省内专家就这一病例诊治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沈波教授为会议作了总结。据悉江苏省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接下来还将就化疗后骨髓抑制和肿瘤营养等方面,继续在省内各地开展多次系列培训活动,关注于临床实践具体问题,重视可操作性,帮助临床治疗更加规范化。

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感谢,石药集团抗肿瘤药事业部和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场地支持。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