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不像你想得那样简单

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的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由多种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对人体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一种成分的减少都有可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副反应。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 ,卡铂 ,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

如何从化验单上看出是否存在骨髓抑制

作为患者,可以看到血常规化验单的第一项——白细胞(WBC)。WBC小于4.0×109/L就要谨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

骨髓抑制最常出现在什么时间

骨髓抑制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伴有血小板下降 。

怎样处理骨髓抑制

注射集落刺激因子(比如瑞白、吉粒芬、惠尔血),刺激骨髓造血,是主要治疗方法。一旦出现骨髓抑制,需要每天复查血常规、根据最新的化验决定治疗方案。直到中性粒细胞超过其正常上限(而不仅仅是达到正常),才可以停止注射集落刺激因子 。

骨髓抑制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骨髓抑制会使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后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防止骨髓抑制 ,而是防止过分严重的骨髓抑制出现、从而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出现。